传承·华东师大电子人回忆录 | 筹建上海电子所

发布者:胡思雨发布时间:2025-01-16浏览次数:10

人类历史长河源远流长,奔腾不息,我们每个人只是其中一朵美丽的小浪花,跳跃闪耀并留下永久的定格。华东师范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最早孕育于建校初期的物理系,从丽娃河畔到樱桃河畔,经过70余年的峥嵘历程,华东师大“电子科学技术”以及“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集成电路工程”和“电子与通信工程”两个工程硕士点,以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和“通信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经几代电子人的不懈努力 、薪火相传、攻坚克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为国家的电子科技事业做出了贡献,穿越时空回顾历史,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不仅是过来人的感悟,更有对继任者的希冀。

注:2024年,学院发布《传承--华东师范大学电子与通信学科发展纪事》一书,旨在回顾电子通信学科建设的奋斗历程,书写了学科共创辉煌的发展历史。2025年,我们将根据《传承》这本书以及没有记载在传承里的故事,做“传承回忆录”系列栏目,希望可以把电子通信筚路蓝缕的创业奋斗精神传承发展下去。


契机

五十年代我们师大物理学开设的课程为一般的普通物理、理论物理,四大力学加一些基础实验和教育实习,并没有课外的研究课题。1958年夏天,国家提出科研要大干快上。暑假里的一个晚上,学校在共青场开了个动员大学会,把大家的热情鼓动起来了。

这时,国家交给上海建立几个科研所的任务,其中交给师大的是筹建电子所。许多科目都是对照北京电子所的,其中一个大项目就是微波通讯。微波通讯在当时来说还是比较先进的技术,我们都从未听到过。怎么上马呢?以微波器件为例,在北京电子所的帮助下,拿来许多图纸,当时物理系大四共有132人,系里在物理楼开了一个大数室,没有制图桌,就在课桌上放一块图板,谁有空就去描几张,所以也说不清有多少人参加制图了,反正要全部复制出来再晒成蓝图可以交到工厂加工。


科研探索第一步

当时学校里只有地理系一个楼梯间有一点晒图设备,用镜框装好,靠太阳光晒后再经氨气薰,如此设备根本无法完成大批量图纸的晒图工作。物理系副系主任杨希康作为筹建组领导,联系了中华造船厂的机械晒图间,我作为主要参加者和几位同学一早背着描好的图,到南京路买好晒图纸,每人肩扛一门“小钢炮”(一卷纸约有十多厘米粗,八十厘米长),到复兴岛上的中华造船厂时已经是中午了,下午就开始做准备工作,按底图大小裁好纸,以便上晒图机。工人下班后,整个机械晒图间就交给我们几个大学生了,我们整夜工作,裁纸的、晒图的、薰图的,一直忙到次日工人来上班。我们把制成的图打一大包,大量曝过光、但尚未经氨气薰制的半成品,我们就用带去的光学实验室红黑两层布的厚窗帘把它严严实实地包好,每人拖着劳作了一夜的疲备身躯、背着大大的包裹,回到学校时又是中午了。几大包半成品我们要花一个多星期的时间,用地理系的小铁皮箱,用氨气薰了才能得到可以加工用的蓝图。

在中华造船厂的无私支持下,全班同学日夜加班,总算把加工图纸复制好了。这时去北京学习的同学也回来了,这时我们才知道图纸上的编号是按元器件编制的,大量看似大大小小的图归成一组一组就代表一个微波元件,送到中国仪器厂去制造,到次年上半年就有大批微波元件送来了。看到这些元器件,大家都很高兴,许多同学也就从一点不懂机械加工微波元件,到学会了设计、制图、加工的全过程,迈出了科研探索的第一步。


试验

1959年上半年,微波元器件陆续制造出来了,实验室里搭起了测试系统,可以测驻波系数、衰减等基本参数了。最壮观的一项是在物理馆经地理馆到生物馆架起了100X2的紫铜圆波导管线,这是工厂加工以后,全部由同学爬梯子、打墙洞把一根根直经为6cm、长度约6米的管子架设起来的,它的重量很重,精度要求又很高,支架上都有带叉丝的检测孔,同学们既要爬高,又要细心检测、调整位置,其工作量也是非常惊人的,同时也锻炼了这一组同学的工作能力。

硬件设备架起后就是进一步的试验了。非常振奋人心的就是通过微波传输把电视信号从物理馆传到生物馆,这是在沈成耀、毛嘉亨、徐得名等老师和同学的努力下胜利完成的。在物理馆用某一频道接收上海电视台的电视信号,在生物馆用另一个频道接收这个信号,连通时的高兴劲不言而喻。


展览

微波通讯系统在1960年就到北京展览了。到北京去展览时还有个插曲,当时沈成耀、徐得名和火真棣去北京布展时,电视机还很少,为了显示传输电视信号功能,徐得名到时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石西民在北京的岳父家去借了电视机。研制组师生调试好以后,在北京展览了几个月,青年教师火真棣在那里当讲解员,有许多领导、观众来参观,影响真不小。

当年大搞科研时,大家的劲头是非常高涨的。微波通讯这一项目,我们在实验室用的是十二路载波长途电话机,由于机身太大(有两米高),我们又到长话局去讨论,用了一套机身只有一半高的载波机,通过单根线传输,做成了相当轻便的单根线外包介质膜的介质波导传输线。以筹建上海电子所为契机,其他专业的科研工作也蓬勃开展起来了,老师们陆续攻关电视机、小型计算机,科研工作全面开花,多方面成果显著。


经过开始这几年的辛勤开拓,师生的科研能力提高了,物质条件扎实了,又建起了专业学科。1964年全国微波年会专家门来校参观,物理大楼四楼每个实验室都是有特色的,一组一组实物展示给专家们看,令专家们惊叹华师大的成果真丰富!回忆科研工作初期的点滴花絮,心中还是很激动。我们的成长是跟国家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