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故事 | 华东师大助我走上科研之路

发布者:李晓婉发布时间:2021-07-16浏览次数:10

  

张嘉言,华东师范大学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2017级校友,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现保研至北京大学,继续攻读传感器方向研究生。在校期间,连续两年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连续三年获得微电子菁英班学业专项一等奖学金,荣获华东师范大学优秀学生称号。

  获得授权国家专利5项和软件著作权1项,第十七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优秀作品等多个国家级奖项,本科期间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3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0。



切问善思,不隐其短而后学有成

 

      孔子有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习是求诸己的过程,保持对自己的诚信是学好知识的关键,在询问取得优异成绩的秘诀时,张嘉言学姐给出了这样的回答。针对同学们反映课内学习压力较大的问题,学姐坦言大学课程相比于之前的学习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难度也会有所提升,仅靠自学难以获得较好的知识学习体验。大学学习一般遵循从浅至深、由简到繁的规律,同学需要把握知识逻辑主线,紧跟老师的授课步伐,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查漏补缺,诚信待己,做到切问而不隐其短,将知识转变为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石。

 

      针对部分大一同学反映《模拟电路》课程学习节奏快、跟不上的问题,学姐建议同学在上课的时候要保持活跃的思维,拒绝填鸭式学习,这就包括一方面要听老师讲,串联不同知识点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主动思考,尝试理解和内化所学的知识,学会善思

 

 

均衡发展,知识与能力共筑成功

 

       面对较繁重的课业压力,部分同学疑虑参加学生社团工作是否会影响学习。对此,张嘉言学姐表示大学期间适当从事社团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学习与学生工作二者兼而有之,相互促进。开展学生工作不仅能够认识许多志趣相投的好友,释放学习压力,更是提升多方面能力,调整学习心态、劳逸结合的有效途径。

 

       交流过程中,学姐提及了她曾担任校学生会校园参议会宣传组组长一职的学生工作经历,并表示这段经历不仅给她留下了的许多难忘的回忆,更培养了许多使她受益终身的能力,这其中就包括日后科研所需要的表达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适量的社团工作也成为了她调节学习和科研心态的好助手。

 

 

理论实践结合,缘于热爱,忠于热爱

 

       张嘉言学姐从大二开始便进入电子工程系的吴幸教授课题组开展科学研究,依托课题组的实验平台,她将更多的课余时间和精力放在了科学研究上,并在吴幸教授课题组自律、自信、自省的科研风气中,培养了浓厚的科研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思维。在交流过程中,学姐也表达了对在本科期间常常请教和提供最多科研指导的吴幸老师的衷心感谢。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从学习实验室安全规范、熟悉实验室基本操作、了解相关仪器仪表的使用,到最终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步骤、分析实验数据、调整实验方案,张嘉言学姐一路走来稳扎稳打。在本科阶段的三年科研过程中,实验结果不稳定、实验进度停滞不前等不理想情况时有发生,虽暂觉烦恼,但她从未放弃,一遍遍的调整实验参数,与老师沟通分析失败的原因以寻找解决方案,为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做实验到深夜……从小事做起,日积跬步,终于在她的不懈努力下,收获了论文和专利等科研成果。

       在吴幸教授和课题组师兄师姐的指导下,张嘉言学姐在大二下完成了传感器方向的一个项目,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于Frontiers in Materials期刊上,这是她的第一篇SCI论文。在积累了一定的论文撰写经验后,张嘉言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InfoMat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本科阶段发表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30。

 

       

      大三下学期,张嘉言学姐以综合成绩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了学校推荐面试研究生资格,并凭借丰富科研经历优势顺利通过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四所报考学校的夏令营面试。在数据爆炸的时代,海量数据的获取离不开传感器的精准探测,其中生物传感器在智慧医疗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本科阶段的科研工作中,张嘉言学姐逐渐形成了对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兴趣,在综合考虑了地域、兴趣等因素后,最终选择跟随研究方向与自身兴趣最为契合的北京大学李志宏教授继续开展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正是由于华东师大为本科生提供的实验室学习机会,让学姐不仅体会到了科研的艰辛与不易,同样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过程中“柳暗花明”的探索魅力。成功并非一蹴而就,秉持着“人难我难,我不畏难”座右铭,张嘉言学姐收获了努力后的成功果实,这份宝贵的经历也让她明确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更加坚定深耕科研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