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育人创新 | 学生互动沙龙聚焦大语言模型使用经验

发布者:李晓婉发布时间:2024-04-23浏览次数:10

2024年3月-4月,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团委举办“数智能跃升科普月“系列团学活动,组织学生围绕大语言模型的科普及其在内容生产、编程实践、专业应用等方面的使用经验进行了交流研讨,吸引各年级学生参加。

交流中,学生们关注大语言模型使用的“实用性”和“适用性”。2021级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于方州通过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不同模型的特点和编程能力分享自己的经验。他以不同模型在编程需求型任务上的表现比较分析了GPT-3.5、GPT-4、星火Spark、MOSS等模型,并提出了选用这些模型的建议。2023级通信工程研究生刘琦铮介绍了自己使用大模型工具进行代码生成、科研检索、辅助生成PPT等操作时的具体方法和体会。2023级集成电路研究生孙晶介绍了大模型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应用场景介绍AI大模型的分类,分析了模型选用的标准,建议同学们结合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工具。






同时,交流集中于大语言模型使用的“专业性”和“安全性”。2023级通信工程研究生王子文通过一组照片和一段视频生动地展示了AI换脸技术,详细讲解了simswap换脸算法的原理和使用,并分析了AI换脸技术在当下的应用场景和意义。他还特别强调了AI换脸的伦理和隐私问题,引导同学们正确的使用AI换连技术,并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隐私保护准则。2023级通信工程研究生付家豪分享了自己使用热门大模型工具ChatGPT提升工作效率的经验,并结合人工智能科研方向向大家介绍了CLIP、LLaVA、Sora、SAM和T-Rex这五个多模态大模型在本专业中的应用。2022级集成电路研究生龚夫分析大语言模型在不同场景下存在的学术诚信、数据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等问题,强调了技术本身无善恶,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运用,提醒大家使用时大胆尝试、严守底线。





作为学校数智跃升计划的试点院系之一,通信学院积极响应学校要求,通过互动沙龙、前沿领学、交流研讨、志愿服务等方式,扎实推进师生的数智素养全面提高,积极挖掘人工智能及大语言模型技术在通信工程、集成电路领域内的运用,助力推动学术创新策源能力提升,推动育人模式转型升级。


附: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数智跃升科普月系列团学活动